在5月落幕的2022年beat365正版唯一“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評審中,2020級巴斯德英才班袁曉楠、孫宇軒、闵晟一、馬天潤同學為項目主持人的團隊,分别獲得3個省級、1個校級項目立項。這是繼去年周舟同學獲得該項目“國家級重點支持領域”立項以來,英才班學子取得的最好成績。

 2020年通過選拔進入英才班的袁曉楠同學,在學習方面勤勉刻苦,腳踏實地,在大一期間以高分通過了英語四六級考試,多次獲得巴斯德英才獎學金。此外,該同學對科研創新頗有興趣,經常利用課餘時間進入導師實驗室學習,積累經驗,提升自我,曾多次作為主持人參與課外科研項目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具備良好的學業基礎、實驗技能以及統籌團隊的能力。

 在學生工作方面,該同學目前為beat365正版唯一團委實踐部的一員,帶領學弟、學妹從事團委部門相關工作。此外,作為2020級巴斯德英才班團支部團支書,她恪盡職守,積極響應校團委号召,能夠優質高效地完成團委部門所有任務,積極統籌策劃各項活動,不斷提升團支部凝聚力與思想水平。在過去的學年中,袁曉楠同學帶領所在團支部獲得了beat365正版唯一“五四紅旗團支部”稱号以及beat365正版唯一“優秀主題團日活動”表彰。

 在生活方面,她積極樂觀,活潑幽默,經常與身邊同學交流探讨學習内容或分享生活中的樂趣。此外,她樂于助人,積極參與各類志願活動以及社會實踐,并獲得了beat365正版唯一精神文明獎學金。

 在項目申報初期,袁曉楠同學帶領團隊成員進行了初步調研,熟悉項目背景,了解項目意義。并主動與導師進行交流,知悉項目進度安排以及相關實驗操作,撰寫項目申報書,為項目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經過網評,作為醫學部唯一一個重點支持項目參與校級評審。

 在項目答辯前,她廣泛查閱文獻,精心制作PPT,認真打磨答辯稿,并通過騰訊會議在線和指導老師進行了答辯預演,并模拟提問環節,加深對于項目的理解,進一步完善答辯過程。同時,在正式答辯前,她預設了十多個評委老師可能問到的問題,通過反複論證、悉心準備,袁曉楠同學順利通過答辯,在全校19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入圍beat365正版唯一“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重點支持領域項目。

 對此,袁曉楠同學分享道:“在學習與科研的路上,沒有人是一帆風順的。不要過分在意别人的想法,不要刻意放大遇到的挫折,因為真正重要的是你的成長,你的每一步是否讓自己更接近你想成為的樣子。這個世界很大,也很有包容性,不要質疑你的付出,這些都會是一種沉澱和積累,它們會默默鋪路,讓你成為更好的人。”

 2020年通過選拔進入英才班的孫宇軒同學,勤奮好學,做事認真踏實,對科研抱有濃厚興趣。在生活中,她熱情誠懇、樂于助人,擔任副班長一職,自願為同學服務。除了學好每一門課,從入學起,她就利用課餘時間,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了大量科學文獻的閱讀,并積極投身實驗室參與課題研究,積累學識和經驗。

 在項目申報初期,孫宇軒同學潛心鑽研,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每當發現了陌生的内容,她便運用各種平台搜索資料。面對未曾接觸過的實驗,她細心觀察師兄師姐的操作,在随後的實踐中迅速掌握實驗的要點,為項目的後續實驗打下了紮實基礎。在項目答辯前,她通過在線會議和指導老師進行了4輪答辯預演,查漏補缺,逐步完善PPT和演講稿。同時,她根據學長、學姐的答辯經驗,尋找重點資料預設問題,并總結了一些答辯技巧以應對“意外狀況”。通過反複論證、悉心準備,孫宇軒同學順利通過答辯,在全院150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入圍2022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以下是孫宇軒同學分析的科研心得:

“在準備‘大創’期間,讓我感受最深的有兩點。”

“第一點是萬事開頭難。技術路線中總是有很多我們完全沒接觸過的實驗,可一旦開始去了解,去查詢相關資料,事情就會逐漸明朗。文獻裡大量的未知詞彙同理,隻要開始查,那麼原理就會越來越好理解,不必畏難。老師們說“大創”答辯實際上是在給評審的教授們講一個科普故事。稿子很長很拗口,但理清撰寫時的思路,反複練習、修改,慢慢會發現這個“故事”很好講。對我來說可以做到滾瓜爛熟,而對于聽衆來說甚至是有趣的。”

“第二點是團結合作。團隊成員來自不同專業,有兩位上大學以來一直是我很好的朋友,而另外兩位則是在期末周的通宵自習室相熟。在準備過程中我偶有焦慮,她們會支持我鼓勵我,有任務發布下來時大家會立刻分擔并高效完成。當我無法理解問題時,師兄會及時地為我解答,并且傳遞給我一些答辯的經驗,讓我不再那麼緊張。而準備過程中,最要感謝的還是兩位老師,在每一次預答辯中,他們都抽出時間來幫忙并提出寶貴的建議,在每一次修改中,老師都以最嚴格的标準來看待。李老師總說自己有強迫症,要把稿子和PPT改到最漂亮才舒服。可我知道,這就是科研人應該具備的細緻嚴謹和鑽研精神。總而言之,這個小小的成功歸因于團隊所有人不畏困難、一心向前。科研生活對我來說才剛剛開始,以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個過程中我會不斷提升自己、不斷提高标準。盡力而為、努力就好。”

 2020年通過選拔進入英才班的馬天潤同學,勤奮好學,做事認真踏實,對科研抱有濃厚興趣。自大一以來積極參加科研有關活動,大一上學期曾于同學一起參加了大學生課外科研項目,第一次真正接觸到了科研的過程并掌握了相關的諸多知識。與此同時,在周末時間也參加了工業園區冷泉港的DNA實驗中心課程,掌握了一些基本實驗操作的相關技術。不僅如此,大一暑假期間也曾深入上海中科院研究所參加夏令營培訓,了解了最新的的科研成果與科研工作者的日常生活,增加了對科研事業的向往。生活方面興趣廣泛,酷愛讀書,音樂和體育上也都有所造詣。擅長吉他與薩克斯管的演奏,每天都會參加籃球羽毛球長跑等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業餘時間也會參加一些社會志願服務,豐富自身的課餘生活。除了學好每一門課,從入學起,他就利用課餘時間,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了大量科學文獻的閱讀,并積極投身實驗室參與課題研究,積累學識和經驗。

 在項目申報初期,馬天潤同學潛心鑽研,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每當發現了陌生的内容,他便積極向老師問詢,直到徹底弄懂為止。面對未曾接觸過的實驗,他細心觀察師兄師姐的操作,在随後的實踐中迅速掌握實驗的要點,為項目的後續實驗打下了紮實基礎。在項目答辯前,他通過請教老師與有經驗的師兄師姐,逐步完善PPT和演講稿。同時,他根據學長、學姐的答辯經驗,預設了1015個問題進行反複練習,并總結了一些答辯技巧以應對“意外狀況”。通過反複論證、悉心準備,馬天潤同學順利通過答辯,在全校149個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入圍“大創”項目立項。

  馬天潤同學也分享了他的科研心得:

“在從事課外科研活動期間,讓我感受最深的有兩點。”

“第一點是不再對未知感到懼怕。在科研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接觸一些從來沒有做過的實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廣泛地閱讀文獻,結合前人的研究拟一個實驗方案,然後再根據我們的研究課題對實驗方案作出調整,建立一個适合我們課題的方案。這個過程的訓練更有勇氣和信心去嘗試之前自己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也讓我更有毅力去克服探索未知過程中的艱辛。”

“第二點是科研思維和邏輯思維的培養。我的導師一直和我們強調要有批判性的思維,不能盲目迷信頂級期刊的結論,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讀研究生之前,面對網絡上魚龍混雜的科普文章,大多數時候我會選擇相信。而博士期間的科研訓練,讓我養成了問為什麼的習慣。面對各種博人眼球的新聞标題,我會通過調研研究者的論證過程是否可靠,從而判斷研究結果是否可信。”

“第三點是打好自己專業的基礎。一個紮實的科研基礎是邁向未來科研道路上的基石,這也要求着我們不僅要有講堂課本裡習得的理論基礎,也要深入實驗室中掌握科研所需的實操技能,在不斷的實際操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能力。”

“第四點是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科研一定是由興趣驅動的。沒有興趣的科研是很難長久的,也很難産生真正創新的工作。因此如果去做科研,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通過去大量閱讀、去廣泛研究,尋找感興趣方向的本身也是一種很大的收獲,也幫助我們對未來的選擇上有着一個更明确的認識。”

“本科生的生活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期間會遇到各種困難。希望所有一同奮進的同學都能不畏懼失敗,保持樂觀自信的心态,擁有充實而精彩的人生。”